清华大学哲学(外国哲学)考研辅导班详情
清华大学哲学(外国哲学)考研辅导班为报考清华人文学院哲学(外国哲学)的学员提供高质量的考研培训课程,根据个人情况定制复习知道方案,全程监督管理,随堂作业布置,模拟实战预测。依托多年经验积累,为学员提供实用的清华大学哲学(外国哲学)考研动向与相关资源!

参考资料与教材节选
《清华大学哲学(外国哲学)考研精华浓缩15讲》
《清华大学哲学(外国哲学)考研状元修成秘诀》
《清华大学哲学(外国哲学)考研核心命题思路解密》
《清华人文学院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考研核心知识与必备技巧速记》
《清华人文学院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考研全计划》
《清华人文学院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60天突破考研》
注:具体教辅材料以实际为准。
辅导师资安排节选
师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三7:32-18:17
鞠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六10:01-18:18
卫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二10:46-14:06
符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四9:04-13:58
宋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二11:50-18:43
时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日9:14-19:59
注:具体时间以师生实际商议为准。
考研经验备考指导
考研英语复习经验概要
英语从4月初处于背单词状态,不会的词可以专门放在一个小本上利用零散时间背背,也有同学用手机APP,看大家更习惯哪个吧,坚持就好。背单词期间在用张剑黄皮书做真题的阅读部分,开始的时候一天一篇,慢慢地往上加,做完关键是要思考为什么要这样选,重要的不是题,而是思路。到暑假回家去图书馆觉得带着书太沉,就找了电子版把历年真题打印按年份装订,这个时候就是每天把一年的阅读集中一起做。9月开学后就将近些年的阅读全文写出来翻译核对过。我是一个礼拜左右集中看一波。新题型部分原以为很简单,做了几年的真题发现还是有点难度的,当然16和17年考的确实比较水。考前专门找了题练。作文部分没有太多发言权,因为直到考前在酒店里才正式地把大小作文各写了一篇练手就直接上考场了,前期只是跟着老师学过一些写作技巧,重点看过一些句型和热点话题。完形我认为没必要刻意练,分值低,而且当你阅读能力提高之后做完形自然不困难。
考研政治复习经验概要
因为我是工科的学生,对政治这门课不感冒,政治课也基本逃光,不过我比较关注时事,没事的时候喜欢看看报纸,看看新闻。我选择的参考书就是大纲解析,还有强化辅导班的复习资料。我觉得应该把大量的时间放到自己拿手的科目上让他给自己增分,在自己薄弱的不感冒的科目上用适量的时间不拖自己后腿就行了。 虽然大纲解释全是字,没有什么重点,但对于我来说也是它的优点之一。我喜欢在复习的时候自己钩钩画画,把我自己理解记录在书上,这样我才会更了解各章节的结构,更利于建立知识体系,带着自己的思想去复习,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再配上强化班阶段的老师总结的重要考点,让自己既能平均用力,又能有的放矢。用书包括:红宝书、精讲精练、1000题、肖四肖八、时政小册子。1000题至少刷两遍,我刷了三遍还是四遍,每一遍都是在纸上写的,这样下一次写的时候不会受之前的影响。第一遍写完之后会在精讲精练上把出现过的内容画出来,对我来说,这就是第一遍看书的重点,然后第二遍写的时候会把错题圈出来,第三遍就只用刷错题,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考研专业课复习经验概要
关于647 西方哲学史,2023年的参考书籍是安东尼肯尼(Anthony Kenny)编《牛津西方哲学史》(韩东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这本书广泛涵盖了从古希腊到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包括维特根斯坦后期和一些政治哲学的内容。当然,这本书也有一些侧重点。我们可以通过往年的真题总结出一些关于647 西方哲学史的考点。
对于984 中国哲学史,有两本参考书籍。一本是北京大学中国哲学教研室编《中国哲学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另一本是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二卷本)。这两本书涵盖了从先秦到清末民初的中国哲学史范围,内容中规中矩。对于考生来说,要掌握这些历史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清华大学2022年、2023年的考试形式不再是名词解释、简答或论述这三种题型,而是全部都是论述题,且要求选择N个问题进行回答。这样的考试形式对于跨考生来说其实更加友好,因为写小论文的技巧掌握相对简单。
除了必读的参考书籍,我还购买了中西哲八百题作为备考资料。作为跨考生,最难的部分是明确要考察的内容以及如何回答问题。这两本书中指出了一些常见考点,对于我来说非常有帮助。
我从3月到6月这段时间进行了第一遍复习。这期间还有一些(很多)大三下学期的课程,我主要利用这段时间完善了笔记和阅读相关书籍。即使有课程安排,我也会规定自己必须读完一章或两章,或者去B站搜寻对应课程的视频,再回到题目上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回答,以及有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内容。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我初步建立起了哲学家及相关考点之间的关联印象(横向),以及同一问题不同时代回答的印象(纵向)。
7月到8月是我进行第二遍复习的阶段。这时我总结了各个时代的问题,并对同一问题不同时代的回答进行了比较,比如天人关系的演变。同时,我也开始组织一轮真题答案,使自己更加熟悉真题。我分析了常考的人物,建立了知识体系图,并继续完善答案。开始背书时,我已经背了七八遍,但我意识到开始得太早了。后期没有太多事情可做,也不想再背书,所以我开始阅读相关文献,继续完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