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气象学考研辅导班详情
中国农业大学气象学考研辅导班为报考中国农大资源与环境学院气象学的学员提供高质量的考研培训课程,根据个人情况定制复习知道方案,全程监督管理,随堂作业布置,模拟实战预测。依托多年经验积累,为学员提供实用的中国农业大学气象学考研动向与相关资源!

参考资料与教材节选
《中国农业大学气象学考研的奥秘》
《中国农业大学气象学考研最经典题型与解题技艺归纳》
《中国农业大学气象学考研典型题目解法剖析高分版》
《中国农大资源与环境学院气象学与气候学考研实战指南》
《中国农大资源与环境学院气象学与气候学考研考点精编与热门知识选讲》
《中国农大资源与环境学院气象学与气候学新编解题分析与考研辅导》
注:具体教辅材料以实际为准。
辅导师资安排节选
费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六9:20-16:41
祝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六11:56-13:01
终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日8:04-15:15
晁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一7:49-21:11
权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三8:49-21:50
红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六11:27-13:12
注:具体时间以师生实际商议为准。
考研经验知识要点
考研英语复习经验概要
由于我考四六级一直没有背过单词,单词量极其的有限,所以英语必须从单词开始下手。从八月底开始背单词,用的红宝书。每天一上午,背了整整一个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为了背单词,把红宝书抄了一遍。每个单词后面释义的句子也都选择性的抄了一遍,当然主要是意思不太熟的单词。红宝书的还有一张盘,上面有每个单词的读音。我放到了mp3里面,平时走路上听。背完单词也会跟着mp3来默写一遍。单词也不是一次性可以搞定,前面背了的过好些天就忘了,到后来刷物化有机题刷累了可以随便翻一翻,加深印象。单词基本熟悉以后,做阅读题就方便很多。
考研数学复习经验概要
我准备的资料是:课本,《复习全书(数学三)》(还有赠送的配套基础题)、《历年真题解析》、张宇的考前八套预测和张宇的考前冲刺四套题。错题本和笔记本各一个。7月份复习《高数18讲》,余下的部分继续做完,做《题源1000题》高数题目,有余力可以参考一下《复习全书》,并在7月份把课本和复习全书看完,做好笔记等整理。在7、8两个月内,把《线代9讲》做好,以及《题源1000题》上的重点题目,能全部做完更好。8月份复习强化班笔记,高数练好,18讲、1000题做好、整理好。并且在暑期结束前,做几套真题,年数不要太近,但要做。
考研政治复习经验概要
政治用的教材:肖秀荣三件套,肖八,肖四还有徐涛的小黄书(冲刺阶段背大题再用)。政治我是从8月份开始复习的。主要就是看肖秀荣的书,然后做1000题。因为我本身是理科生,政治一直是短板,教师讲解内容是比较有方法的。比如马原部分,每个原理他都会用一个例子解释一下,这样容易理解而且有助于记忆。
考研专业课复习经验概要
1. 气象学基础知识:复习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包括气体力学、大气热力学和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重点掌握大气层的结构、大气环流系统、大气稳定性和天气系统等内容。
2. 气象物理学:重点掌握大气中各种物质的运动规律,学习大气传感器和测量仪器的原理和应用,了解大气辐射和气象光学等相关内容。
3. 气象化学和大气环境学:学习大气中的化学成分和污染物的来源、传输和转化过程,了解大气污染的形成机制和治理措施,掌握大气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
4. 气象预报与气候预测:学习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了解气象预报和气候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常用的气象观测与数据处理技术、数值模式预报和遥感技术等。
考研专业课知识重点:
1. 大气层结构:掌握大气层的垂直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和对流层顶层的特点和变化规律。了解大气层的温度、压力、湿度和密度等参数的垂直分布。
2. 大气环流系统:学习大气环流系统的组成和特征,包括赤道气候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气候带和季风环流等。重点了解各种大气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变化规律。
3. 大气稳定性:掌握大气稳定性的判别方法和影响因素,了解不同稳定性条件下的天气现象,如晴空、雾和云等。重点学习热力性质稳定性、动力性质稳定性和水汽稳定性等。
4. 天气系统:学习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和演变规律,掌握天气现象的解释和预报方法。重点关注气旋、锋面和锋区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和影响。
考研专业课复习方法:
1. 梳理知识框架:将复习内容按照系统的框架进行整理,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可以借助教材和课堂笔记进行整理和分类,确保每个知识点都有清晰的概念和逻辑。
2. 复习重点突破:根据考研大纲和往年真题,确定重点内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可以通过刷题、做题集、参考书等方式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多维度学习:除了教材和课堂,还可以通过学术论文、专业书籍、科研报告和学术会议等渠道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能够提升对气象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创新思维拓展:不仅要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还要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可以进行实验、模拟研究、数值模拟或参与科研项目等方式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