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利工程考研辅导班详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利工程考研辅导班为报考北京地大水资源与环境学院水利工程的学员提供高质量的考研培训课程,根据个人情况定制复习知道方案,全程监督管理,随堂作业布置,模拟实战预测。依托多年经验积累,为学员提供实用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利工程考研动向与相关资源!

参考资料与教材节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利工程考研专家名师精华点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利工程我要考研考纲考点突破》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利工程考研技巧智慧讲解》
《北京地大水资源与环境学院水文学原理考研历真题名师精解点拨》
《北京地大水资源与环境学院水文学原理考研综合题解题方法与技巧》
《北京地大水资源与环境学院水文学原理考研同步辅导指南》
注:具体教辅材料以实际为准。
辅导师资安排节选
陶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日7:40-20:20
权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日10:59-21:10
羿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六11:59-13:08
家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五8:47-18:18
隆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二9:28-17:34
戚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一10:47-14:26
注:具体时间以师生实际商议为准。
考研经验备考要点
考研英语复习经验概要
单词单词单词很重要,不好意思说自己到现在还没完全过完一遍5500单词英语自认为底子还好,当然跟大神比还是有差距…尤其是今年题目还不难。建议,单词在考研全阶段包括大三的时候,熟能生巧,单词书推荐朱伟的恋恋有词,坚持追背一定会有很大收获!!阅读,真题,黄皮书150篇(具体忘了也许是100吧),留两三年给自己最后模拟练习,真题解析或者黄皮书,都还好。还有,通过阅读去巩固单词记忆。作文,就跟王江涛,作文多背范文,之后最好可以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模板。以及血泪教训,卷面一定一定一定不要涂画,一点都不要!!老师改卷就一分钟的事,如果单词写错你宁愿写错都别改的乱七八糟。
考研数学复习经验概要
数学:定义的理解,扩展的思维,扎实的计算,这三样都不能缺少,缺少一样就不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快速解题。幸运的是身为理科生,这方面还是具有优势的,相信网上已经有很多有关《李永乐全书》的介绍和推荐了,我用的也基本是他的书,不过不同的是,我有自己专门的小册子,包含相似的知识点,容易错误的地方,平日里对一些相关知识的感悟等等。建议有时间的人这么去做,如果时间不够就没必要了——《全书》拿下4遍保证无压力。
考研政治复习经验概要
政治真的是我最放松的一科,我是快十月了才开始(不知道谁给我的勇气),然后每天学1-2小时,有时候一天任务没完成还任性的不学政治。建议早点开始,可以暑假就开始看看马原部分,因为马原哲学部分我觉得还挺不好理解的。别的的话,就是多背诵,多练选择题,总结多选陷阱。
考研专业课复习经验概要
一、复习要点
水文学原理是水利工程专业考研的重要科目,主要涉及水文观测与数据处理、水文频率分析、水文统计、径流过程模拟等内容。为了系统复习这门课程,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复习要点:
1. 水文观测与数据处理:了解水文观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水位、流量、降雨量等的测量方法和仪器。学习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掌握数据的平均、累积和差异系数等统计指标。
2. 出流过程与水文频率分析:熟悉流量的形成过程,了解几种流量公式及其应用。学习水文频率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如概率分布函数、重现期、频率分析图等。
3. 水文统计:理解一些水文统计概念和指标,如平均值、标准偏差、变异系数、偏态系数等。了解常见的数据分布形态,如正态分布、偏态分布等。
4. 土壤水分与地下水动力学:学习土壤水分的运动与传导过程,了解土壤水分的各种测定方法和性质。掌握地下水动力学的基本方程和地下水流向、流量分析的方法。
5. 河流水文学与洪水预报:了解河流的基本特性和流量过程,学习洪水预报的方法和技术,掌握设计洪水的计算方法和原理。
二、复习知识
1. 水文观测与数据处理:
- 不同水文观测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 常见水文观测数据的处理方法,如数据预处理、异常值处理等。
2. 出流过程与水文频率分析:
- 出流过程的特征与形成机制;
- 流量计算公式的应用及推导方法;
- 水文频率分析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3. 水文统计:
- 常见水文统计指标(平均值、标准偏差、变异系数等)的计算和解释;
- 常见数据分布形态(正态分布、偏态分布等)的特征和应用。
4. 土壤水分与地下水动力学:
- 土壤水分含量和势能的测定方法和特征;
- 地下水动力学的基本方程和应用。
5. 河流水文学与洪水预报:
- 河流水文学的基本特性和流量过程;
- 洪水预报的方法和技术。
三、复习方法
1. 系统学习教材和课堂笔记,对每个章节的要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2. 多做习题和模拟试题,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理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3. 制作思维导图和知识框架,帮助整理和记忆知识点。
4. 参考相关论文和学术资料,深入了解学科的前沿进展和应用案例。
5. 结合实际应用场景,思考知识的实际意义和解决问题的能力。